2014年9月17日,GMAC在中国北京皇冠假日酒店召开了2014年度的GMAT备考峰会,GMAC的相关官员出席并做了主题演讲,公布了在过去一年里,GMAT考试的重要数据和考试发展趋势,并针对GMAT考试的常见谬误做了解答和澄清。现将峰会要点记录如下,并希望能为考生在备考2015年GMAT考试时提供一些帮助。
会议素描
本次峰会,包括GMAC新任总裁Dan Eyob先生、“GMAT考试的总设计师”郭凡民博士及GMAT考试北亚考区负责人Robert Yu先生等官方高层悉数登场,在持续近8小时的峰会主题演讲中,分别针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:
l “GMAC的新团队、新机遇”(GMAC new leadership, new opportunities)
l “GMAT考试的心理测量学原理”(GMAT Psychometrics)
l “GMAT考试最新备考趋势”(Latest GMAT test prep trends)
l “现有考生反映出的趋势”(Current trends within the test-taking population)
l “GMAC旗下新产品‘the Reflect TM”推介 /“GMAT 2015版Official Guide介绍”等 (Understand our newest products)
l “GMAC相关产品的推广与合作”/“数字化推广”(Field marketing and TPS relations; Digital marketing)
l “讨论和答疑”(Town hall discussion; Q&A)
本次峰会的参会者,是来自GMAT北亚考区相关国家和地区(含中国大陆、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、韩国、日本等地)的GMAT考试相关培训业务的教学研发者,及市场推广人员。
会议使用语言为英文。
峰会亮点
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,是“大数据”的概念贯穿始终。在各个演讲者的演讲中,无一不体现了GMAC“用数据说话”的理性、客观,以及通过“大数据”来论证其观点的精确、有力。恰如郭凡民博士所述:“We have the HARD evidence. We know the truth.”
GMAC(美国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,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),作为一个成立于1954年、有着半个多世纪悠久历史、其成员包括世界各地许多知名的商学院的非营利性教育协会,历经多年沉淀和变革,其负责研组织运营的GMAT考试,也经过十余代的变迁,沉淀了海量的,在全球范围内,关于考生、考试、考分等的宝贵数据。
而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,GMAC通过对数据的创新分析和应用,将整个考试“全维度”的“全样本”数据进行分析和分享,将大量模糊信息进行“量化”,找到数据背后的相关性,可以说,相关的数据,以及其折射出的信息,对于所有的GMAT考试的教学研究者和考生,能够起到“灯塔”般的领航功用。
有人可能要问:我只是一名每年讲授有限数量的班级和学员的普通GMAT培训师;或者,我只是一个普通的、期望得到GMAT高分、从而让我顺利通过申请的考生……我关注我自身这个“个体”就好了啊,干嘛要去操心啥劳什子“大数据”,去看那些“群体”的表现呢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让我们先来说点儿“好玩儿的”。我们先来说一个貌似离题的娱乐话题……
就在今年的上半年,3-6月份期间,腾讯视频,基于腾讯的“大数据”(企鹅帝国,你懂的),推出了一个“大型调查真人秀”的节目,《你正常吗?》(Are you normal?)主持人是著名的“中国好舌头”华少。每期节目,都会针对一个“奇葩”问题,让明星嘉宾和观众去做出判断,并说出自己“是否正常”(即是否为大多数人的选择)。
比如,恋爱的情侣间,可能经常会偷看对方的手机,而这个行为,究竟是大多数情侣间的“主流”行为呢?还是自己是个奇葩?
有些养宠物的人,曾经有过自己去品尝猫粮或狗粮的经历,其他的宠物主人们,也会这样做么?
打开微博、微信朋友圈,总能见到很多“星座运势”的帖子,你信星座么?全国大多数人到底信不信星座?如果信,比例是多少?我是否属于“正常人”?
还有诸如“被性骚扰后你的反应”、“是否有过自杀念头……”
你会发现,原本你认为那么“天经地义”的选择,也许未必意味着真的“正常”。因为此时,你根本不知道、甚至也无从得知,其他人,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,他们可能的情况。
就好比,一个身处茂密森林、无边沙漠或浩淼海洋上的——“独行者”,失去了“参照”和“坐标”,你无法定位,你无从抉择……
……
这就是“大数据”的意义。
它给你的,不仅仅是一串串数字;更重要的,是这些数据,编织成了一个“参照系”、绘制成了一个“坐标轴”、给了你一个“定位点”。让你能够“找到自己”,“定位自己”,再“知己知彼”,最终“百战不殆”。
所以,腾讯视频的这档娱乐节目《你正常吗?》,成了我经常向我的GMAT学生推荐去看看的一个节目。
这就是贯穿着“大数据”视角的GMAT 2014年度备考峰会的——最重大价值和意义。它让我们所有考生,在备考复习的初期,就能够对整个考试的“表象”和“本质”,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。
数据&解读
根据GMAC最新发布的“2013 Asian Geographic Trend Report for GMAT Examinees”(《2013 亚洲考区GMAT考生趋势报告》)中统计显示,自从2012年6月进行了题型改革后,“Integrated Reasoning”(IR, 综合推理)新题型,对于不同考区的考生造成的备考难度变化和最终成绩的影响,并不一致。中国大陆考生人数占亚洲考生中超半数(55%)的比例,因此,数据背后,体现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作用,同样值得考生关注。(注1)
成绩使用
即“考试目的”。该调查分析“考生到底用GMAT成绩来做什么?”的问题。2013年,亚洲考区考生共向全世界范围内的商学院或相关院校管理专业,递送了合计298,147份的GMAT正式成绩报告,其中66%的成绩报告递送至美国院校作为申请成绩。美国院校依旧是亚洲考生的首选。
考试人次
2013年,亚洲考生共参加了总计96,798人次的GMAT考试,同比2009年增加了22%,创造了亚洲考生有史以来人数第二高的记录。
年龄构成
2013年,亚洲GMAT考生中,年龄为25岁的人群占总体的59%,低于该年龄的考生群体呈现出对于“非MBA/EMBA项目”的兴趣。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,基本为在校学生群体的“低于25岁的考生”,参加GMAT的个人目的,渐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。GMAT考试不再只是“申请美国商学院必过之难关”这一单一维度的用途,而日渐承载其其他方面的功能。
个人在教学生涯中碰到的年龄最小的考生,是一名高二升高三的高中生。他没有高考压力,所以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里,参加了GMAT培训和考试。我曾问及其学习和参考GMAT的目的。小孩答曰:“闲得无聊,学着玩玩。“
当然,这只是个案,不具样本意义。只是行文至此,有感而发。故此记在这里,作为一个“旁证”。
性别构成
2013年,亚洲地区女性考生占考生总人数的49%,基本撑起了“半边天”。而这些女性考生绝大多数来自大中华地区、泰国、越南。
日本的女性GMAT考生人数和比例都极低。与日本女性在商学院就读的比例低于其他国家一样,这其中鲜明体现了地域和民族、文化上的差异。
(甚至峰会中场茶歇时,与GMAC官员交谈过程中,还听到他们在感叹中国的女性学生对于GMAT考试的热情,着实令人印象深刻。)
中国考生
中国是GMAT考试在亚洲地区的一大考生来源国。其考试人次占去年亚洲考试总人次的55%,在2013年共参加了53,005次考试,相比2009年,增长了125%。由此可见,GMAT考试在中国考生中的流行程度在快速上升。
根据历史数据,自2009年至2013年,中国考区GMAT考生的人数,以此分别为:23,550人、30,264人、40,069人、58196人和53,005人。
2012年因为GMAT考试题型的变化,导致大量考生“赶末班车”考旧版GMAT,因此造成2012年考生人数“非典型”奇高;而2014年,根据已经过去的前九个月看,预计全年考生人数会在2013年基础上继续增加。
GMAT考生人数增加,除了代表着GMAT考试“日趋流行”外,同时意味着考试的竞争变得比之前更加激烈。“水涨船高”的情况,已经有所体现,正如笔者在另一篇GMAT备考文章中曾经写过的那样:“……在过去两年中,全球GMAT考生,获得700分以上的比例,比原来增加了1%…“(注2)
三大特点
中国考生的鲜明特点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:
(1) 女性比例最高。
中国的女性GMAT考生,占中国考生群体的64%,居各国之首;
(这个特点的背后,其实可以从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教育的……等诸多角度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;此处仅作客观记录。)
(2) 考生年龄最低。
79%的中国考生,在考试时,年龄低于25岁。
(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、“赶早不赶晚”等习惯深深嵌入我们的基因,并保持了强大的惯性。)
(3) 分数的“商学院申请应用”比例最低。
中国考生,在考试后,利用GMAT成绩,来申请MBA/EMBA项目的比例是最低的(35%)。也就是说,超过六成的考生,使用GMAT成绩去申请“非MBA/EMBA项目”。这个特点,也值得关注。
微观印证
以笔者目前就职的机构“优择教育学校”为例。自开设GMAT培训课程以来,截至目前,共开设了113个GMAT培训班级(含精品25人班和不限人数的百人大班),从个人教学体验的“微观层面”看,GMAT班级学员的基本构成与GMAC给出的“宏观”数据,大致吻合。
而这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教研、课程设计甚至招生宣传等领域,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
一个趋势
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:通过对学员进行面谈或网络访谈,注意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考生,在没有商学院申请的“刚性需求”的情况下,仍然选择参加GMAT培训和考试。以期通过GMAT培训的系统训练,来提升自身的“英语语言水平”、“问题解决能力”、“逻辑思维能力”、“高效决策能力”等方面,为将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,做好准备。
GMAT考试,因其题型、题目设置的科学性、逻辑性、实用性等特点,贴合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和日常生活场景,理论与现实结合紧密,从而成为很多学生、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们,将其作为“本科阶段”和“未来发展”的“桥梁“。
因此,从满足学员和考生日益多元化需求的角度看,我们希望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,GMAC能够研发设计出更加直接针对考生能力提升、关注学员未来发展、助力学子步入社会的考试产品和测试工具。而作为教育培训行业,也可以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工具,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,至少部分改变学生在现有教育体制下,多年形成的“应试导向”、“死记硬背”、“思维惰性”、“眼高手低”等诸多不良习惯,真正为学生“赋能”,缩短学生本科毕业后的“转型时间”和“适应成本”,体现出更大的价值。
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:在2013年底,GMAC已经推出了“the Reflect职业发展测评工具”。这让我们看到了GMAC在相关领域的尝试和努力。更希望GMAC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,并加快这个过程。
骄人成绩
在过去的年度里,亚洲考区中,中国考生的GMAT成绩平均分达到了“学霸”级别的591.0分!(注意是平均分)紧随其后的是韩国考生,平均成绩为588.7分;而除中、韩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考生的平均成绩为536.8分。中国考生的表现名列亚洲考生前茅,在感受到“压力山大”的同时,也值得我们欢呼和骄傲。
优势何来
中国考生成绩为什么这么高?
在中国考生GMAT总分平均值遥遥领先亚洲其他国家的背后,一个非常值得关注(甚至警惕)的事实是:中、韩考生的成绩优势,基本是靠“Quant”数学部分拉升的。
数学部分,中国考生的原始分平均分为47.5分、韩国考生为46.8分,其它地区数学部分平均分只有36.1分。中国教育体系下,义务教育阶段为每个学生打下的坚实的数学基础,在此刻,立了大功。
但,请注意:这是靠“底子”、靠“吃老本”所取得的“优势”。并非“增量”的产生,只是“存量”的消耗。
短板所在
而如果我们看“Verbal”语文部分,原来的乐观趋势,正好乾坤逆转。
语文部分,亚洲除中、韩两国的其他地区考生,平均分为27.6分;韩国考生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为23.7分,而中国考生是垫底的23.4分。
症状初诊
中国考生语文部分,每每去拖总分的后腿。语文能力薄弱,这其中固然有诸如“印度考生的英语语言优势”等客观因素影响,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考生而言,(仅从本人7年来上百个GMAT班级的教学观察看)在备考GMAT语文部分的最开始、在起点上,其努力的“奔跑方向”,就出了偏差!
我通常跟学生们说:“只要方向正确,不怕路途遥远”;但很多学生,只会埋头赶路,而从不抬头看天。“认认真真瞎扯淡,兢兢业业帮倒忙”。最终事倍功半,甚至南辕北辙。
试举一、两个例子。
GMAT考试不是一个“语言水平考试”,而是一个利用语言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类考试。之前诸如备考托福或雅思考试中的有些方法和经验,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到GMAT的备考过程中。
大量中国同学,尚未练就“独立思考”和“批判式思维”的能力,往往倾向于“原样照搬”的经验主义做法,从而未能抓住要领。(比如:托福/雅思作文和GMAT Analytical Writing;或者通常的“英语语法”和GMAT考试的“Sentence Correction”等题型的差异和干扰)
再如,曾有部分学生问我:“老师,为什么我练习CR时,Induction题型正确率高,而Deduction类题型正确率低呢?”“老师,做阅读时的阅读策略,能否用到CR或SC题型的解题中……”诸如此类的问题,体现出大量中国考生在备考时,急于盲目“刷题”,而对GMAT题型和题目设置的最终目的——这个“底层逻辑”——没有丝毫了解。盲目地下笨功夫、题海战术、抑或企盼“机经”来“临门一脚”……可能都是导致中国考生语文部分分数垫底的深层原因。
笔者曾目睹某GMAT备考论坛上,有一考生,被当做“屡败屡战”的“励志榜样”,在论坛上去分享“四战/五站GMAT的过程分享”……
呜呼哀哉!醒醒吧。GMAT考试,不是“八股”,也无关“科举”。
想了解更多GMAT相关信息,欢迎咨询优择官网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:400-0341-885,我们有专业名师团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,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。